位於靈潤橋下方的岩盤上。這裡岩面寬廣,平坦光潔,色褐如油,歷代遊人在此留下了許多題詠石刻。正草行隸,唱物寓情,神韻高遠,與橋爭輝。其時代跨越自中唐至清咸豐,最大的單字1米,最長的詩詠是七律,總數30幅,面積達800平方米,堪稱鄂地最大的古石刻群。其分布範圍按崖面自然落差分為三迭:第一迭在橋前入水處至橋下南側,有中唐書法巨匠柳公權的擘窠世刻“碧玉流”多篇詩詠;第二迭是石刻單字最大、題詠最多、篇幅密集的部位;第三迭下跌2米,石刻散佈於坡旁岩盤上,不下8幅,最前沿刻有“釣台”二字及其附款。其下是落差近百餘米的懸崖。橋東盤山石道旁亦零星散布的題刻四五幅。
由於長期水流浸洗,山洪沖蝕,人畜踐踏,以及沙土衝壓壅埋,能見的石刻僅是其中的二分之一。
“碧玉流”位於靈潤橋拱正中下方一塊狀如游魚的石磯上。據清順治《黃梅縣誌》載:“碧玉流三字,唐柳公權書。”
黃仁題詩位於靈潤橋下第二迭上坡處,內容為“雙峰一片白雲飛,古塔松苔紫氣微,坐聽橋頭流碧玉,心隨清響落魚磯”。落款“南昌黃仁□題”。黃仁為明洪武監察御史,此詩為黃仁任湖廣按察史時的題刻。
李得陽題詩位於靈潤橋上游第一迭長方形石磯上, “碧玉流”石刻之北。詩云為“停驂選勝到禪扉,樹色煙痕碧四圍,老衲莫嫌身未隱,閑心已逐野雲飛。”落款“明□□李得陽題”。為明代弘治進士、戶部主事李得陽所題。
劉氏題詞位於靈潤橋南門15米處,古石徑右側。內容為“嘉靖丙申歲未盡三日吳下周在□中劉儲□□□”。
柳宗元詩文位於靈潤橋下西南第二迭瀑布斜坡岩盤上,石刻內容為“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詩後有“宗元”二字,落款“大明嘉靖庚申胡效忠來游刻石”。清光緒《黃梅縣誌》載,該石刻詩文為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追記游四祖寺之作,明代胡效忠重刻於石上。
“南無阿彌陀佛”位於靈潤橋頭東南10米古石徑旁的岩石上,石刻內容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楷書橫寫陰刻,外框鑿成橫匾額,落款“萬曆庚辰仲春勒”。
註:萬曆庚辰為1580年。

“天下名山”位於靈潤橋南65米、古石徑轉彎處的岩石上。石刻內容為“天下名山”4字,楷書陰刻橫寫,落款為“萬曆□□□□□鐫”,字為明萬曆御史王珙之手筆。
劉南金雜詠五首位於靈潤橋下西南第二迭瀑布的斜坡岩盤上。石刻內容為“水氣何氤氳,星蟾夜相薄,西風似有情,散作霜花落”;“試叩碧流痕,泠然動清響,驚開石上雲,飛去松花上”;“道人臨水渴,一飲即成酣,欲問飲時味,沉吟不解談”;“坐見石光飛,瀑音亂花徑,應有石中人,殷勤奏笙磬”;“時呼洗葯僧,共卧清湍背,那知禪夢中,誤道天花碎。”落款“□山大梁劉南金題。”
石楚陽題詞位於靈潤橋下西南第二迭瀑布的斜坡岩石上。落款為“崇禎戊辰無着居士石楚陽”。
註:石楚陽,邑人,萬曆年人,江西萬載縣令。
黃眉山人五言詩位於靈潤橋拱下的石魚磯上。詩刻幅面外框鑿成長方形,長0.8米,寬0.7米。內容為“清泉堪洗缽,白石可參禪,坐到忘機處,王侯莫並肩”,豎寫4行,落款“黃眉山人黠□□”。縣誌記載黃眉山人,南宋咸淳年間本邑百歲壽翁,以壽高而受皇封。
王輔題詩位於靈潤橋下西南第二迭,約8平方米的岩石上。內容為“寶剎布黃金,仙泉流碧玉,清瑩絕纖瑕,塵世賴以浴”,落款“康熙壬申春主知黃州府事襄平王輔元公氏題”。
“慧珠”位於靈潤橋下的第一迭石魚磯上,為“慧珠”二字,落款“姑射山賈鉝題”,賈鉝為黃州知府,隨主知府王輔朝禮四祖時題書。
“清會我心”位於靈潤橋西南20米處,北距“洗心”石刻4.2米。石刻呈豎寫,行書陰刻,每字25厘米見方,落款“李成林”書。清乾隆《黃梅縣誌》記載,李成林為清康熙年間黃梅知縣,奉天廣寧人。
“釣台”位於靈潤橋西南30米的崖沿岩石上。內容為“釣台”二字,左上題款:“方丘弘道者同友人皓水□鐫”。
“洗筆”位於靈潤橋下的第一迭石魚磯上,石刻內容為“洗筆”二字,豎寫。
“泉”橋下第二迭首沖之處,有巨書“泉”字,為此處最大的刻字。字高1.37米,寬0.9米。“泉”字上沿橫刻二行“清光緒元年,有本如是”,題款“楚梅南陽布衣”,落款“鄧文濱題” 鄧文濱為清代道光年間黃梅秀才,晚年於黃梅北部山區鐫書留跡甚多。
“洗心”位於靈潤橋下第二迭西南24米處岸邊一塊岩石立面,刻有“洗心”二字。落款“南陽布衣鄧文濱”。
“硯石”又稱靈泉石,位於寺後大土坡頂上部,為高1米,長寬均約1.5米的方形岩石,其特異之處是在巨石向上整體石面中部有一塊不規則的漆黑斑塊,狀如黑漬浸染。相傳為中唐書聖柳公權題寫“碧玉流”擘窠巨制時潤筆之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