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个古老的字眼,即使从释迦牟尼灵山拈花微笑创立“如来禅”算起,她也有2500多岁了。
禅,一个神秘的字眼,她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特质,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难以把捉。
禅是明灯,照破漫漫长夜;禅是舟航,行于茫茫苦海;禅是终极真理,令得之者永获解脱;禅是诗情画意,让受之者喜悦无边。
然而,人类无限度追求物质享受,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无数物种灭绝,地球坠入险境,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浅薄化、快餐化、低俗化,让众多来自人类心灵最深处和智慧制高点、具有永恒普世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陷入灭绝或濒临灭绝的惨境。
儒、释、道,这一支撑起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东方文明脊梁的三大优秀文化传统,其命运就让人无比唏嘘感叹。在100多年的世事无常变幻中,三大优秀文化饱受外侮内乱,先是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彻底摧毁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其后又在国内各种匪夷所思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运动中被“彻底打倒”“斩草除根”。
于是,号称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整体文明水准令人唏嘘;许多人“数典忘祖”,不知儒、释、道核心价值为何物;一些人陷入严重畸形的身心失衡、人格分裂状态: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缺道德,有才华无良知。物质享受空前富裕,精神世界无比空虚。快餐文化泛滥成灾,内心深处信仰缺失。“自媒体”时代充斥各种高科技媒介终端的新闻资讯,几乎不断地传播一个让人沮丧的主题:高调行恶无止境,道德沦丧无底线。失去与传统优秀文化之根的人们,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的“野人”。
面对这样的困境和“共业”,禅,这盏由佛陀亲自点燃、达摩祖师万里迢迢送到中国、无数古圣先贤用全部生命呵护的心灯,同样如风中之烛,岌岌可危。
好在诸佛菩萨不舍众生。以振兴汉传佛教、光复禅宗门庭为己任的净慧长老,在生命最后的二十年,融注全部的智慧和慈悲,融通浩瀚的佛教经论与法门,深刻体察和把握现代社会的世道人心,深入浅出,推陈出新,提出了一整套适应现代社会和众生根机的修学体系:生活禅,使古老的优秀文化出现复兴的曙光。
这当中,柏林禅寺举办的二十届生活禅夏令营,四祖寺举办的十届禅文化夏令营,深受广大青年人尤其是莘莘学子的喜爱和追捧。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在当今教育资源投入巨大却又收效甚微的今天,它是关于真善美教育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从文化复兴层面看,在诸多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救亡图存的困境中,它是极大借鉴意义的绝佳范本。
关于生活禅的修学体系,其所依据的理论典籍和修持法门,净慧长老及其精英弟子已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个禅门初学者,作为南北两场精彩夏令营的直接体验者和间接见证者,作为一个曾从事20余年新闻生涯的媒体人,笔者不揣浅陋,愿意与所有关心真善美教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有识之士分享一孔之见。
#p#副标题#e#
脱千年古装,换现代衣裳
古里古气,老气横秋,这是许多传统文化共同的外在面目,厚古薄今,不肯“迁就”,是一般从事传统文化人士普遍的内在心态。这样一来,倒是保存了某种古奥和清高,却失去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甚至是直接断送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命根”。
极具智慧、高度圆融的净慧长老,虽然天天跟最古老的文明——“佛法”“禅宗”打交道,虽然因为命运的坎坷、直到年近花甲之后才有机会干一番事业,却永远保持一颗年轻、敏锐、热情的心。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以振兴汉传佛教、重光禅门宗风为己任的长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等待,而是一直目光如炬地观察现代社会的国情、制度、风尚、思潮等,体察当今时代普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心理特质,从而练就了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为“生活禅”体系的确立,打下了深厚的时代“桩基”。
古老的文化如何现代化?长老首先从改变“外貌”开始:脱去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古装”,换上亲切时尚的“现代衣裳”。
比如,将“如来禅”“祖师禅”这一现代人觉得遥远隔膜的的概念,转化成亲切平实的“生活禅”,让整天忙于生存和生活的现代人感到,禅原来也可以与每一天的生活紧密结合,所谓“道不远人”。比如,嫁接“夏令营”这一现代教育形式,替代“禅七”这个古老的名称,符合年青人活泼好动的天性;而利用暑期开展活动,则能让广大学子有时间参与。
最大的改变是将禅的语汇、语境、语系全面“现代化”,用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惯性,描述“生活禅”的修学体系。比如,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修习生活禅的原则: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修习生活禅要达到的目标: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生活禅的法门纲宗: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落实生活禅的具体要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做人的二八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二八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对寺院和企业的管理则提出“四个大众”的理念: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
可以说,这样的表达完全做到了深入浅出、生动直观、易学易行,光从字面上看看就能学到几分。在净慧长老及其僧团的努力下,古老而神秘的“禅”日益揭开隔膜的面纱,全面呼应现代人的思想、行为、习惯,与现代人的生活水乳交融。
此外,净慧长老利用各种契机进行开示,阐扬“禅”的精神,撰写“生活禅”的文章,并结集出版,广为散发。在《生活禅开题》一文中,长老用充满灵性、哲理和诗意的现代语言描摹禅的相状:“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总之,“禅作为真善美的完整体现,确实是无处不在的”。
读了如此优美的文字,即使做不到“言下大悟”,也能开启智慧,获得极大的心灵愉悦。
此外,生活禅弘法团队还逐渐学习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净慧长老曾数年如一日,每天亲自编写一条生活禅语,利用手机短信向广大信众免费发送,让大众每天都能领纳甘露法水的滋润。长老麾下的“柏林禅系”则普遍创办了立体式的现代传播体系,如期刊、网站,微博,微信等。
#p#副标题#e#
化“无形无相”为“有声有色”
禅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它离言绝虑,无形无相,面对如此空灵的“神物”,怎样才能让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
具体来说,7天的生活禅夏令营,如何将充满着“无”和“空”特质的禅,转化成青年人接受和喜爱的生活流程、课程设置和参与方式?
8月10日,当笔者拿到一份“四祖寺第十届禅文化夏令营活动日程”时,心里惊叹连连。这是一份非常具有创意的活动日程表:内容丰富、精彩、生动、有趣。既有原汁原味的寺院生活体验,又有活泼时尚的现代互动交流,既有滋养心灵的文化讲座,又有锻炼体魄的远程行脚,既有白天忙碌紧凑的深度学习,又有星空下诗意浪漫的普茶传灯。还有学唱佛教歌曲、观看佛教电影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无形无相的禅,变得“有声有色”。
夏令营每一天的生活,从清晨4时15分空旷清寂的打板声开始,这种古老而温馨的“唤醒”方式让青年人十分好奇。它既体现佛教的“精进”,又呼应着中国古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违反人体规律、损害健康的过度“夜生活”,是一个良好的矫正。
每天的早晚课是寺院永不停歇的惯例,然而夏令营早晚课作了聪明灵活的变通:没有要求营员们随僧团一起上大雄宝殿,唱诵楞严咒、十小咒、放蒙山等内容,因为这些“专业课诵”让营员们根本无法短时间消化。通宗通教的净慧长老根据自己的宝贵心得,为营员们精选《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和《金刚经》,分别作为早晚课的课诵内容,让几位法师带领营员们在双峰讲堂集体念诵。明基法师解释,早上诵《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帮助大家“发菩提心,建立一切法”,从而一天都充满积极正面的能量,晚上诵《金刚经》,是帮助大家“树般若见,破除一切相”,放下万缘,获得安详与解脱。这样的高超智慧和良苦用心,不得不令人赞叹。
连每天的吃饭都是令营员们难忘的重要课程。吃饭在寺院被称为“过堂”,夏令营沿用了这一庄严的仪式,300余位营员们身着统一的营服,每天早斋和午斋排队有序进入斋堂,义工们已将碗筷整齐地摆放在每个人面前,男营员们分组轮流拎着饭菜分发给每位营员,女营员们负责洗碗清扫。饭前,大家在法师的带领下唱诵供养咒,用观想的力量,清净的心念,供养诸佛菩萨: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整齐、清亮、虔诚的歌声中,诸佛菩萨似乎就在每个人身边,每一口饭菜都如此美味香甜。
“一切功德皆从禅定出”,“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禅修是出家人的基本功课,是戒定慧三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夏令营的重头课程之一,目的是让营员们放下浮躁、焦虑和烦恼,练就一颗沉静、安宁、清澈的心,改变一心向外驰求的惯性,让心灵回到内在的家园。
因为本届营员数量比往届多了上百人,四祖寺开放了两个禅堂,平时从不对外开放的常住禅堂也提供给学员们,明基法师亲自为营员们上每一堂禅修课,柏林禅寺监院明影法师特地从石家庄赶来作指导。虽然禅修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的学佛必修课,但通过每天一个小时的实践,这颗不可思议的种子,必将在营员们心中开花结果。
#p#副标题#e#
变机械灌输为多元互动
七天的夏令营课程,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智慧和艺术的交相辉映,是多元化与互动性的活泼呈现,是真善美慧的集中演绎。这恰恰和照本宣科、机械灌输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弊端形成鲜明的反差。
9场充满真知灼见的讲座,是夏令营补脑又养心的精神大餐。讲座的水平绝对不亚于中国一流大学的同类活动,主讲人为佛教界、学术界、文艺界精英,如柏林禅寺住持明海大和尚、中国佛学院觉灯法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著名佛教学者王志远、复旦大学教授王雷泉、武汉大学教授欧阳祯人、台湾著名佛教学者游祥洲教授、著名佛教学者明尧居士、著名古琴演奏家张子盛老师、著名茶文化专家寇丹老师等。
讲座的内容既涉及正信的佛教、禅宗祖师的智慧、生活禅的内涵,也包括以“孔子教我们怎样做人”为题的儒家文化,以及茶禅与人生、古琴艺术赏析等。讲师们都善于使用PPT等现代授课手段,内容生动,语言幽默,并与营员们互动,现场答问。可以说,9场讲座听下来,可以极大地丰富营员们的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和艺术品位。
与此同时,主办方还专门拿出一个晚上,将营员们分成6组,由法师和专家学者与营员面对面交流讨论,平日里威仪庄严的法师们谈笑风生,与营员们完全“零距离”。
如果说,讲座、禅修、早晚课等课程是夏令营的主菜,行脚、普茶、传灯等活动则是“甜品”,活泼、优雅、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在蓝天丽日下去世外桃源般的老祖寺行脚参观,在四祖向五祖传授衣钵的传法洞前迎接日出,在清净美丽的尼众道场芦花庵体验寂静清朗的生命境界;
繁星闪耀、明月吐辉的夜晚,营员们聚集在宽阔清凉的大雄宝殿广场,品尝醇香的普洱茶,聆听流水般的古琴雅乐,欣赏双胞胎姐妹花激情的现代诗朗诵,看书法大家现场挥毫泼墨;
洗涤心灵的尘垢,忏悔累劫的业障,在星空下点亮一盏盏酥油灯,捧在手心,从大雄宝殿广场出发,唱着让人“远离迷惘、解开疑惑”的《燃灯之歌》,穿过长廊,跨上台阶,走向四祖殿进行传灯。300多位营员在法师们的带领下,汇集成两道缓慢流动的灯河。灯光照耀着营员们青春的面庞,心底的光明让一双双眼眸闪闪发亮——如此温馨、浪漫、诗意的场景,将夏令营活动推向真善美的极致!
原来,这就是禅,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原来,古老的禅完全可以在现代社会“华丽转身”,扫除人生的种种痛苦烦恼,开启内心灵觉悟的旅程,彻底打开生命的无尽宝藏!
原来,只要真正“发菩提心”,用全部的生命作布施,悲智双运,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可以找到与现代社会大众融合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