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我们主持法师的加持啊。我呢,不好意思,俗人一个,在这儿亲近了很多高僧大德,自己呢,有一点进步而已。这次能到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和大家一块儿共修,共同进步,这个也是我的福报,也是大家的福报。因为我昨天在广州讲了课,赶过来,在广州我的课也是比较多;所以,到现在,刚才徐老师问我讲什么题目啊?我说,我怎么不知道呢。还不知道。
大家要知道这个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常说“无中生有”;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有的时候,我们的心啊,往往是从不知到有知。我在这儿跟大家闲聊,不说什么,也谈不上跟大家讲什么东西,我们就聊就行了,聊天。
首先,庙里边经常强调一个事儿,就是守住当下,活在现在。我们首先就要明白啊,大家现在在什么地方。哦,都在四祖寺,心也在四祖寺,人也在四祖寺。昨天在哪里呢?前天在哪里呢?明天又在哪里?后天又在哪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到底生活在哪里?我以前很小的时候在庙里,在成都文殊院。成都文殊院,也跟这儿一样,它有个客堂。客堂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匾,那个匾就是“从这里入”。“从这里入”,昭觉寺有一道匾,大同小异,叫什么呢?“这里入道”。大家觉得,这个匾,这八个字好不好玩喏?(下面有营员回答:“好玩。”)啊,好玩。一个是“从这里入”,一个是“这里入道”;但,“这里”是什么意思?那么就回到说“这里”。这里是四祖寺;如果我们在北京,这里就是北京;如果我们在美国,这里就是美国。我们真的在四祖寺吗?(下面有营员回答:“不是的。”)哦,还有不是的,那在哪里呀?呵呵。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身在何处。啊,我们每天都是流浪汉。以前曹洞宗有个偈子嘛:“头脚混泥尘,分明露此身。绿杨芳草岸,何处不称尊。”但是,自己这个流浪汉,自己在哪里?我们每天生活都离不开一个精神的判断——我现在在生活。这个现在,每时每刻都有个现在;但昨天的现在不等于今天的现在,今天的现在不等于明天的现在。它都有个现在,但“现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排除了昨天明天,那么就只剩一个现在。这个“现在”是贯穿于昨天、明天,去年、明年,乃至于前生、后世的这么一个“现在”。但这个“现在”里边,你知道什么?这个“现在”里边,拥有什么?当然我们仔细看这个“现在”还是很好玩的。第一,现在是过去的终结点,过去终结于现在。第二,未来开启于现在。大家要注意这个,这个就是,一方面有点玄,另一方面又很实用。它可以警醒我们注意当下,为什么要注意当下、注重当下、珍惜现在。因为过去已经结束了。当然大家都是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生活上的麻烦,也没有那么多生活上的烦恼。上了年龄的人有很多痛苦事儿;但是,现在结束了过去,就别去想那些啦。“现在”对你们就很重要。为什么呢?未来无限,有无限的未来。那未来怎么发展,那就好好地注重现在,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工作,好好地充实自己的精神。这个是需要我们抓紧的。因为现在这个时间点,它一方面是背靠过去,一方面是面对未来。它永远都是处于这个状态。背后是已知,面向的是未知。已知的东西,大家过去的东西,你们已知多少哇?可能很多也忘掉了。现在小学的情况大体还能回忆起来,每一天每一个月的可能也回忆不到那么细了。小孩子的时候,在母亲怀里的时候,还回忆得起来吗?那估计也就有记忆,但也并不是生下来就有记忆的。很多人两三岁都还没有记忆。所以我们过去,像老年人,你还能够有多少回忆?#p#分页标题#e#
回忆不等于是记忆的全部。在记忆里,能够记多少?对于过去,我们上了年龄的人还能记多少?进入老年痴呆,就更记得少啦。所以,过去是已知;但是,所谓的这个已知,经常就在慢慢慢慢地消化掉、消融掉,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但未知是永远存在的。无论你是圣贤——不得了——只要你还不是,你是成佛,没有证到大圆镜智;那么,对未来,我们永远都是处于一种无知。因为未来本身就是一个未知。中国有句老话说:“早知三天事,富贵几千年。”现在如果能炒股,知道明天的股市的涨跌怎么样,那你伸手就百战百胜。那多牛哇。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永远所处的一个十字路口。不论你是凡人、你是圣人,你是聪明人、你是糊涂人,这个“现在”,它就是这样,如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去料理,料理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清理过去,也必须是从现在开始。你念佛的人,离不开现在念佛;拜忏的人,离不开现在拜忏;你搞科学研究也离不开现在来搞研究;你搞未来学,你还是离不开现在。所以,要打破现在的谜团,让这个现在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圆裹十虚,都是我们对现在的感觉,放大以后,那么讲“现在”跟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因为,我现在讲四个字,《易经》里边的四个字。易经六十四卦,其中有一个卦,叫鼎卦。鼎卦之前是革卦。革命,革命以后要搞建设。要搞建设就叫“鼎立”,革故取新麻。这个鼎卦里边,有一个精神,就是鼎卦的大象辞里边说的四个字,叫“正位凝命”。“正位凝命”,有些跟我交往多年的朋友,也听我讲过这四个字。我也多次、反复地在不同的场合宣传这四个字。为什么要正位?又为什么要凝命?今天上午在拜见老和尚的时候,我说,老和尚你有两句话,我是记忆深刻啊,到处宣传。他说,哪两句话呢?我说就是,第一,听招呼;第二,守范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位上。这个位是什么位呢?以前有一句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都在人事关系的某一个节点上。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有社会的,有亲友的,有自己公司的,等等。在多种层次、多种结构的关系里,你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这个位在《易经》里边很重要。《易经》是六爻,每个爻有每个爻的爻位。一个爻位就决定了里边的吉、凶、祸、福。所以,《易经》有“失其位凶”的训示。我们要知位守位,安分守己,安住于自己的本分。我们在寺庙里经常听师父们说,要安住本分,要守本分。什么叫本分?就是自己的责任、职责所在。当官的,要把这个官当好;当老板的,要把老板当好;当职工的,要把职工当好;当学生的,要把学生的位守好。你是干哪一行的,你要认认真真地把自己这行本分工作搞出精彩、搞出模样。这个就叫知位、守位。有的人不知位不守位:一个乡长威风比国务院总理还大。你想一想这些当官的,他能当多长时间的官?有些市长,他也像邓小平阅兵一样地:“同志们辛苦啦!”;“首长辛苦!”他就玩这些派头。结果玩来玩去就把自己玩丢了,玩到监狱里边去了。在古代社会,这个叫监狱,这是犯上作乱的。古代讲究礼仪,你僭越而行,用现在的话说叫犯政治错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也不能说你当国家的总理、省上的大员,天天跑到一个乡上、一个镇上、一个街道办事处去干事儿,那个也不守本分。员工、打工的,你不可能跑到董事长的大板椅、大板桌上去坐。当大老板的,你也不可能跑到下层职工里边儿天天去干。下边富士康职工流水线上那些活儿,那个不是老板干的。
各就各位,各自各位。但这个位,它是我们在时间之中的一个片段。大家都知道四维时空。我们现在,就是现在2012年8月四祖寺夏令营,这么一周时间。这个位,这个时间以前,各有各的位;这个时间以后,各有各的位,回归于本位。但是,随着时间的延展,人是有变化的: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他有变化的;一般的打工仔到部门经理,到CEO,以后当董事长,这个也是有变化的;机关里边的人,从一般的公务员开始,什么科长、处长、局长到市长、省长,在时间这根轴上,他也会变动的。尽管这个时间变动,我们实际上没有把控时间的能力。我们只能在现在这个时间段上,像蜗牛一样地,每小时、每分钟、每一秒每一秒地这样过,这样挪过这个时间。#p#分页标题#e#
这个就是位要正。位如果不正,你走斜了,走偏了,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当官的被“双规”了,被请去喝茶去了。以前那个雄赳赳的、不得了的那个气势,一下来就成了斗败的公鸡一样,就落到一个很可怜的下场。为什么呢?他坐在那个位置上,心野了,坐不正,坐斜了,所以一个跟斗栽下来,受到了党纪国法的制裁。要使自己安全,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正,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千万不能走斜了。所以,这个位,它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在这儿跟大家讲正位,后边儿有两个字叫“凝命”。
说“位”,大家可能都年轻,还没感觉,你们还不在机关里,也不是在公司里,很多都是学生嘛。如果你在机关里边儿,当了公务员,有个一官半职了,你天天眼睛向上看,我什么时候能够升上去呀。如果你是在公司里边,现在是一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那么就想什么时候,我能够有一两万一个月的工资呀,或者一二十万一个月的工资呀。对不对,你想的不一样了。都想位置向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这个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从生到死,佛教里边有话叫“生老病死”‘。我们都是顺着生老病死这个路走。我们不能等到病了老了,才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希望自己年轻的时候,有精力的时候,能够有一番成就。但是,你不能走斜。走斜了就不行,走斜了就是颠倒梦想,恐怖就随影而来。自己一天魂不附体,提心吊胆,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香。那不行。所以这个位置一定要正。正就是自己的责任和道德的不能缺位。一定要使自己的道德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儒家谈“仁、义、礼、智、信”,讲仁信忠恕、礼义廉耻。你首先得有廉耻,然后还有礼义。廉耻是什么呢?廉耻是道德的基本护持。礼义是什么呢?礼是社会交往中的润滑剂。那么,在没有礼义的社会交往里,就会使自己过得很尴尬。如果,我们对仁义礼智信,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那么你在社会上就显得很优秀,就很有教养。用现在的话说,这个人有点贵族的味儿。我们看,英国有贵族——绅士的味儿;而我们现在中国人呢,好多都不讲这个气了——都是混混,都是太二了。
这个不太好。要使自己尊贵起来。我们一生嘛,是要使自己尊贵、受尊重。因为鼎卦,它本身就是很尊贵的,有王者之气。当皇帝才能享用九鼎嘛,诸侯六鼎,大夫五鼎。必须要自己尊贵起来。我们看这儿的法师,大家对法师很恭敬。为什么呢?因为法师本身很崇高,他们的人品、他们的修为都很高。我们要依止他,瞻仰他们的法相庄严。但是,我们走出去,我们自己也要把自己庄严起来。所以,对自己的言行,要进行修饰;自己的形象,要进行打扮。女孩子呢,每天要化化妆,用一点化妆的东西。现在流行什么美容嘛,花几十万到韩国去,有的花一百万也未必能够美容。我们男士呢,这方面就好得多了。老妈给我这张脸,管他的,就这个样。但是,光是美容,光是人工去修剪一下;精神上、灵魂上不美也不行啊。我们看见,有些经常在新闻里、媒体上露脸的那几位,哎哟,看见那个恶心,非常恶心。哪有什么美呢?自己的气质、自己的欲望达到了不要脸的这地步了,他还有什么美感呢?!
所以,我们这个“尊贵起来”,首先是道德的护持。自己要自珍自贵,必须有道德的护持。没有道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去,哪怕你是当官的,哪怕你是有钱的,别人也会看不起你。所以,我们说,正位,它一定要从这个气象上着手。这个气象不等于一个人的形象,也更不等于一个人的相貌。我们需要在气象上提起来。一个修行人,先不论他的学问怎样。我们在社会上交往很多人,有的人学问很好;但是,你悄悄地看他的所作所为,哎呦,不敢恭维。这个人贪心那么重;这个人是非那么多;这个人老是给别人穿小鞋,给别人挖陷阱。这些人狼子野心,跟他打交道不安全,没有君子的作为——嘴上说得漂亮,行为一塌糊涂。那么他就不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应该有君子的气象。这个就是“仁义礼智信”充实于我们的心田。那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去,都会面不改色心不跳,都无愧于心,自己就心安理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状况。#p#分页标题#e#
那么,你使自己尊贵起来,形象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个语言。现在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常困难,沟通非常困难。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不会说话,他不会说话啊!大家知道,语言里边,有的显得很温柔,有的说话很粗暴;有的说话很高雅,有的说话很俗气;有的说话很庄重,有的人说话很诙谐。佛教讲“语言三昧”,大家留意这一句——语言三昧。除了语言三昧之外,还讲语音三昧。我们怎样去体会语言三昧和语音三昧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好处呢?那当然有一条,要掌握、拥有语言三昧,乃至语音三昧,你首先得开智慧。你没有智慧,你怎么知道什么叫语言三昧,什么叫语音三昧?又怎么去玩转它呢?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有障碍的。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社会团体之间乃至于具体个人之间,经常发生误会,经常产生烦恼,乃至于打官司。很多事情,都是在于沟通不到位。为什么沟通不到位?别人听不懂你的话,或者是不想听你的话。这个,西方语言学派有一个说法——聋子的对话。我只想表现我的:我激情,我欢喜,我要把我的见解灌输给你听。但是,你也有你的激情,你也有你的见解,你一听他,还没听上三句就不想听他的了;然后,你要跟他争辩——你这个错了,我这个才是对的,你那个不如法、不入流怎么怎么的。相互之间,语言之中就会发生冲撞。很多的人,很难处于现在大家这个状态。就是什么呢?很虚心地在听一个不认识的人讲话,而且这么几个小时都要把自己放在很谦虚的这么一个状态上听——外边儿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人,向你倾诉什么,向你介绍什么。所以我们,首先,这个耳朵要把它放好,让这个耳朵处于一种善听的状态。善听,这是交流的第一条基础,第一个基础。如果没有基础,没有善于听的这个基础,那么,交流,后边儿的就不能展开。
但是,听,要听懂啊——这个人给我讲的话是阴的还是阳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虚的还是实的。对不对呀?到底是给我献一朵玫瑰,还是藏了一把匕首?这个还是要分别开来。现在的社会险恶嘛,到处都是危机,是吉是凶你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听来分析对方语言表达的阴阳、刚柔、真假、虚实、善恶。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相对应的东西。当然也有中性的东西。有的人说话,自己都没想清楚,就随便发一通言,言不及意,词不达意。自己说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这些就叫废话。废话,当然也要听。要知道那是废话,你就可以不听了,就把这个频道关闭也可以。但是,在工作之中、生活之中的交流,的确需要我们善听,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亲友之间,一定要具备一种善于倾听别人说话的素养,这首先是对别人的尊重。第二个,这个也是功夫啊,现在的小青年不具备这个功夫,一触则跳,别人一说什么,三言两语,这就蹦跳起来。这就变成了麻烦,变成了是非。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使用我们的耳朵来听。
当然,交流、沟通不是单方面的,是相互的。你听了以后,你要表达自己的东西。表达,你要善于表达。首先,你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你说得清楚吗?你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这个是一个前提。如果自己不善于总结自己的语言——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稀里糊涂,那也不行。善于讲演的、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他一定要察言观色,看别人现在处于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如果他情绪状态比较安静,能够接受你讲的,那么你就好好地跟他讲,没问题。如果他现在心烦气躁,或者正是在火头上,处在小心眼儿上,你怎么跟他交流?交流的时机不行,那以后换一个时机跟他交流,可以。现在就喝喝茶,闲聊一下,化化气。所以,谈话,我们要掌握时机,要掌握善于说话的这么一个机会。仔细观察对方的情绪,要让他进入一个愿意倾听你讲话的这么一个状态。那么,你讲话,就有效果;不然,就没有效果,就浪费感情,不划算。不然的话,在沟通之中,就下容易于处于一种对立伪是非状态。#p#分页标题#e#
我们在座的好多都是大学生嘛,应该都学过哲学,知道什么叫判断。《庄子·齐物论》里边有几句很有名的话,什么呢?“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这几个字很简单,在《庄子》的三十三篇里,《齐物论》里讲,《秋水》篇里也讲,在《寓言》篇也讲。这个“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是非”两个字。是,肯定判断;不是,否定判断。我们人的意识、我们的理性,就是在“是”和“不是”之中来回激荡。张三和李四谈问题,张三把他的观点阐述了以后,李四说“不是!非也,非也”。为什么“不是”?那么李四就要组织批判你的一系列的论据,他要拿出来证据,指出你说“是”的为什么“不是”。他就要组织这个论据。我要辩护啊,我要辩护就要把我自认为是对的依据拿出来。我要用“是”批评你说我的那些“不是”。这“是不是”三个字,翻来覆去地,在逻辑的层面里边,它又步步提升。是,肯定判断;不是,是否定判断。是不是,你说否定的,我要把它澄清,要证明我这个“不是”是对的;那么对方,你说是的,我要继续组织反对意见,来反驳你的“是,不是”的这一系列东西。人的精神、人的思想,就是在这个“是不是”的反复激荡之中发展起来。在“是不是”之中,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分析、通过归纳,最后达到一种肯定的判断,或者达到一种否定的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一种确切的认识。这个认识,从小陪伴我们到老。它都是遵循这个路线。佛教讲中观、唯识,“是不是”这三个字,可以说就概括了中观学里边的纲领。整个中观学,它都是遵循着“是不是”这么一个路,衍化为佛教里边非常辉煌、精妙绝伦的这么一套思维体系。当然,到禅宗而言,最后玩完了——把“是不是”三个字玩完了以后,把它放下。什么“是不是”,都用拂尘把它全部删除——删除掉,一切回归于寂,回归于寂灭,回归于空,天下太平。所以我们说,在谈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理性运行的轨迹——它到底怎么来运行的。当然我们这儿不是写论文啊,我们是在聊天。把人心的一些比较玄、比较深藏不露的东西跟大家共享。大家如果能够早一点明白我们心里的判断是怎么升起的,那么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对我们的生活就很有帮助。
那么,这个是“正命”。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形象、气质、语言上进行规范。规范的目的是什么呢?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别犯错误。我们要正,正位,把这个交椅坐得端端正正的。
正位的前提,它还有一条,叫凝命。凝命,我们说起命来,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这个命都有点好奇。哎哟,我这一生的命运怎么样啊,以后对象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家庭怎么样,寿元多少啊,都很好奇。特别是年轻人,就喜欢算命的、喜欢看相的,弄点风水师调一调。这个呢,是对未来的一种迷茫,没有把握。如果你对未来有把握了,当然像我这个年龄了,人生都过了大半,对命运也就无所谓了。明天是什么好日子,自己也担当了;日子不好,也就担当了,没有什么挑选的了,就这样随波逐浪。但是你们不一样,你们是年轻人,祖国的未来还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应该有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那么,什么是“命”?这些年,我经常在外边宣传“命”。这个命,不是不可控的,是可控的。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事,在面对这样事、那样事的时候,我们都有选择。是不是啊?每天都有选择。比如这一周,大家选择到四祖寺参加夏令营而没有到其他地方去旅游,更没有到其他地方去吵架。那么,这个是大家的选择。这次选择了四祖寺,明年又选择哪里呢?当然除了这个夏令营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都有选择。我们把这一百年的选择连成一条线,这个就是自己的命运。所以,命运在选择之中。#p#分页标题#e#
但是,为什么张三选此,李四选彼?当然,赵、钱、孙、李、周、武、郑、王,各人选择不一样。为什么选择不一样?性格、爱好、价值观念决定了大家对事物选择的差别性。道德高尚的,他选择高尚;道德低下的,他的选择也很窝囊;境界高明的,他的选择很高;没有境界的人、鼠目寸光的人,他的选择、他的眼光也很浅短。对不对呀?那么,这个价值观念不同,就使我们选择不同而影响我们整个的命运、命运的流程。
那么,价值观念又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从我们心性的修为上来。心性修为——心之官则思,我们谈一个人有没有智慧是属于心的范畴,在佛法里边是属于第六识。你的道德面貌、你的性格结构,这在佛法里边是属于第七识的范畴。有的人性格很美,没有什么脾气,处于一种温良恭俭让的状态;佛法里边所批判的贪嗔痴,他污染很少。他不会使自己处于一种狂贪、狂嗔、狂痴的这么一种状态。他显得很有理性、很稳妥,他不会随意去释放自己的热情,不会很滥地去释放。他每天都是在三省吾身中过日子,把自己的意念、行为护持得严严密密。这样的人很理性。但有的人呢,太性感了,很张扬,一点管不住自己。那么性情上的差异就引起了境界上的差别。我们应该修身养性,在心性上提升自己、优化自己。那么,就要好好地学习这方面的功夫,要拥有这方面的功夫。如果我们不具备对我们心性进行日常修复的能力,就像我们大家有一台车一样,如果不经常地进行维护,那么,有一天在路上就突然会出事;一出事儿,就会出大事儿。那就很麻烦。所以,对心性的修复,我们要日常化、常态化,养成我们的生活习惯,把一个优秀的这么一种心性培养成我们的生活习惯。所以在佛法里边说,这个叫从因到果,我们有一点儿证果的这么一种感觉了;虽然不是罗汉果,不是菩萨果。知道我把这个不好的习惯变成了好的习惯,把恶劣的习惯变成了优秀的习惯,那么,在习惯之中,就会存在着走向吉祥之路。如果一生都是坏习惯,那么它就会把你拖入一个很糟糕、很危险的地带。那这样,命运就不敢恭维了。
所以我们说凝命。这个“凝”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命毕竟是一百年,涉及的时间、空间、人事因缘都是很广大的,很广大。那么,我们怎么叫“凝”?能够把这一百年的时空收成一个点吗?凝命,就是要把一百年的时空收缩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就是我今天最初的发言——守住当下,要明白现在你在哪里,我们现在在哪里?
佛教讲戒、定、慧。我们跟别人打交道,首先要看这个人有没有静气,曾国藩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家人要看他有没有静气,作为出家人来说,这个修道的人有没有定力。有定力,啊,这个人的修行有点功夫;如果没有定力,唉,这个人修行还没有上路。那么,无论是出家的在家的,我们都应该具备有静气、有定力。我们在处理事的时候,是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好,还是气急败坏的状态料理事情呢?肯定我们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那么,得到的效果远远比气急败坏的时候处理事情要好。一个人气急败坏,他还能搞什么事儿?他不给你爆炸性地弄些麻烦事儿、难堪事儿,那就已经阿弥陀佛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使自己处于一种心平气和这么一种祥和状态,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一种气急败坏的状态,一定要养静气。
那有人在网上问,冯老师,要养静气、养定力,怎么养啊?你在微博上,怎么给他回答这个问题呢?不好回答。但是还是要回答,别人这么谦虚地希望你给予一点帮助。我就回答他说,首先要把胸中奔腾不息的亢奋之气,随时要让它沉下去,要气沉丹田。我们说,要沉得住气。我以前遇见一位学佛的大学教授,学密宗的,走到我这儿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说着说着就满头流汗,一会儿又拿张纸巾来揩,一会儿又拿张纸巾来揩。你跟他聊天,他什么都懂,三藏十二部,无一不通,全懂。我说,我还跟你说什么呢?我无话可说啦。我要说的,你全懂,没有你不懂的。他说,哎呀,别人都说了,要到冯老师这里来;说自己现在很难受,料理不好,只有冯老师能帮我。我说,那么你相信我的话呢,那么我就跟你说,你回家去,你别到我这儿来;当你把气沉下去以后,我一定非常欢迎你到我这儿来喝茶;你现在这个浮躁状态,我一点儿不欢迎,请你回家。这个就不客气。为什么不客气?本来别人也是大知识分子,他的肚子里的佛法比我还多一百倍,但是他气沉不住,完全处于一种烦躁、杂乱无章的状态。那个有什么用?一点用都没有。在我这儿,又磕头,又赌咒,一定要这样那样。我说,好了好了,你还是回去回去,我这儿不收留你;等你哪天把气沉下去了以后,额头上不冒汗,你再到我这儿来,我一定热情地接待你。所以,我们看,一个人要有静气,那个也不是容易的事儿。#p#分页标题#e#
但是,我看我们现在的下边的同学们,大多的气又纯又正,而且基本上还是很安静的。这个就是吉祥之气:一个方面,你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生活,还没有生活上的麻烦来折腾你们;另一个方面,你们自己还是处于一种纯真状态。这个根、这个基,非常好。以后在工作之中,要保持这种本璞。大家知道,返本归璞、返老还童,这是古代很多优秀的神仙都幻想的事儿啊。能够回归你们现在这个状态啊,我愿意我们换,我一下年轻十年二十年,我欢喜不尽、无量欢喜。作为成年人,作为一个上年纪的人,他都愿意使自己回归于安宁。人生的经历越多,很多经历,说来都不是什么很兴奋的、很滋润的,往往都是不幸的时候多、窝囊的时候多、烦恼的时候多。能够像你们现在这样纯净、这么安详,你们现在就是神仙了。恭喜大家,一定要保持这个状态。识自本心,即见如来!这个不简单。要保持这个状态。
这个“凝”,为什么谈命要凝得住,要把这一百年的时空收缩在这一个点上?你能把握现在;你明天也能现在这个样,能够把持得住;你后年、十年、二十年,都能像现在这样——有静气,有定力,有很高明的价值观念,驾得住自己心性上的贪、嗔、痴,都把它收拾得住、降服得住。说老实话,这一百年的命运,已经是在你手掌心了,就在你的掌控之中。一切都离不开现在的展开,我只要能把控现在,我就能把控未来。所以,正位凝命,归结起来,就是我们现在要有定力,要有静气,守住当下。你看,我这样一讲,在命上一讲,在社会关系的铺张上,我们把它收放自如。收放以后,你感觉这个“守住当下”,的确是一个武功啊,比“九阳神功”还厉害。大家要养成这么一个生活习惯,知位守位,别去有非分的这么一种思想;要正位,别使自己的立场、方法走斜、走到岔道上,那就是危险。我的老师在我当年,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给我提了一条——任何时候,不要使自己的心进入阴暗的角落;任何时候,不能让你的心,进入危险的地带。如果我们的心进入阴暗的角落,在阴暗里熏习,熏习再熏习,说不定就把自己熏成魔鬼了,弄成妖怪了。如果我们的心经常在危险的地带里边去旅游,说不定你就杀人、放火、抢银行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使自己的心在光明处运行,我们的心一定要在吉祥处运行呐。所以,这个也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长时间、永远都在健康、阳光、吉祥的地带上运行,那么你的命运也在吉祥之中。
但是,我们反过来说,我们说“心安”,你凭什么心安呐?上一次我在广州,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也就是禅宗文化基地请我讲“和气喜神禅来养”,我们应该养和气,养喜神。最早在夏令营里边,也是老和尚柏林禅寺的第十二届夏令营,我就提出了“养和气,养喜神”这么一个概念。在座的同学们,你们都很祥和,和气、喜神都很重。那么,凭什么有和气、有喜神呢?首先,你没有犯过错,没有去抢人,没有去杀人,没有去偷盗,没有去做那些犯戒的事儿,特别是严重犯戒的事儿。大家知道,做了亏心事,那个心里边儿很不安的。晚上睡觉也睡不着,生怕听见别人敲门,又怕下面的警笛长鸣,警笛一鸣,哎呦,心里边儿就打颤。首先,你心安你才能睡得着觉。和气从哪里来?从心安来呀。心安从哪里来?心安从无过而来。我们有没有过错?我呢,还是个老实人,从小到现在还是老实。如果做错了一件事,自己回忆,想起来,晚上就睡不着觉。哎哟,好羞啊,好丢人,我怎么会犯那样一个错误呢?我怎么会无意之中得罪了人呢?做了一个对不起别人的事儿呢?说了不该说的话呢?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正确,我们现在六十多岁了,有的时候在无意之中,还是会不经意、在头脑之中一下失去觉照的时候,也会说错话,也会干错事儿。但是,自己回光返照,晚上睡觉的时候检点:哦,今天某一句话说的不妥;某件事,办得不好。哎呀,于是乎,自己就羞愧,一晚上都不好睡觉。这很狼狈的。所以,我们看见这个事情,那么,你怎么办?就是要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觉照性提起来,这个警惕性永远要有。我们额头上一定要站个警察,交警,把我们来来去去的念头看照好:是善念,是吉祥的念头就给他开绿灯,给他放行;如果是阴暗的、烦恼的、不好的念头,就该开红灯,禁止通行,不让它通行。有这么一种习惯性的觉照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举心动念在安全的地带上运行。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觉照性,我们脑门儿中没有这个警察站岗为我们服务,那我们的思想、念头来来去去,生生灭灭,它就没有监管,它就会失控。失控就会给我们生活带来麻烦,给我们带来灾难。所以,我们要有和气,要有喜神,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过错。#p#分页标题#e#
什么是过错?为什么你知道有过错?那么,一定得有知羞耻的心。所以宋明理学有一位大师,开山宗师,叫周敦颐先生。周敦颐先生写了一部书,很薄,薄薄的一部,只有四十章。《道德经》都是八十一章,周敦颐的《通说》才只有四十章。四十章的第七章,就谈到一个“闻过”:“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知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就是说,人一辈子啊,有什么不幸呢?并不是我不能升官不能发财我就不幸,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就不幸。一个人只要有碗饭,无论这个饭碗大一点小一点,细一点粗一点,都没什么事儿;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过错,知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过错。所以,“人之生,不幸不闻过”,一辈子不知道自己过错的人,是不幸的。那比这个更不幸的有吗?有,就是无耻。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羞耻。同学们现在都是消息灵通,每天有事无事地都把自己的手机打开。当然有的时候在玩游戏,有的在发微博。对吧?关心国家时事、关心社会时事的人打开微博,触目惊心啊。现在微博上有个流行的嘛:如果要心情愉快,那么就看新闻联播。新闻联播里都是正面的很阳光的,哎,我们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简直幸福美满。但是,如果一看微博,完了,心里边很郁闷,全是妖魔鬼怪,都是贪官污吏,都是胡作非为,整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不幸、种种的不公平。那个,人就很郁闷。为什么现在社会有这么多不平的事儿?你现在看到很多人呐,很多当官的,他根本都不知道什么叫羞耻啦,不知道什么羞耻。不知道羞耻,他才敢胡作非为,乱七八糟的事儿,什么都敢干了。所以,整个社会就妖魔化了。为什么说我们现在需要佛法,需要儒家的伦理道德,来重振我们社会的这么一种风气。佛教讲的向善,讲的贪嗔痴,用六道轮回的这么一个道理来警告这些胡作非为的人——他们是魔王,玩的是地狱道,以后要下地狱。儒家文化呢,就是说你还是要知耻啊。你不知耻,对不起祖宗啊,老天会谴责你的,老天会收拾你的。我们还是要敬畏天道嘛,敬畏祖宗嘛,敬畏鬼神嘛。但现在的人呢,无神论搞了那么多年,他说什么鬼神呐,我是无神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生为尧舜,死为枯骨;生为桀纣,还是死为枯骨。我管他那么多,该贪的就贪,该腐的就腐。他不怕,下地狱我也不怕。所以,这些人,如果他们来管理国家,就糟糕透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知耻之心。“知耻则可教”,周敦颐先生说,如果一个人还有羞耻之心,那么就可以把他教化成好人,他就会走上正路。“闻过则可贤”,如果一个人很虚心,很善于打理自己的心性结构,很关注自己的心性修养,常闻其过,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很贤明的人,很贤达的人。所以,如果一个人知耻,他就寡过,他就很少犯错误。因为他自己感到羞愧,感到知耻,他就不会走到一个很尴尬的地带。无过,那么心安。每天能够吃得饱,睡得好,因为我心里边儿没有过错,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他人的事。所以,心安,从无过而来;无过,从知耻而来。这三个环节,因果关系是非常清楚的。而最根本的,它还要立足于知耻上。所以,现在社会的教育,应该大大地提倡知耻的教育。如果不知耻,稀里哗啦,这个社会就完了。在座的同学们,能够选择宝贵的暑期,能够到四祖寺夏令营来、亲近善知识,亲近老和尚。那么,大家心里边是向善的,向往光明的。这个精神状态,这个根基,一定要把它好好地护住。以后回到社会上,也要把这个心态护住。阳光心态,我们要多一点阳光,少一点阴暗;多一点吉祥,少一点烦恼。
所以,正位凝命,怎样把握现在,我呢就反反复复地就这么跟大家在这儿聊。这些年来我在各个层面的社会,我都以这样的语言,以这样的方式,跟身边的人这样聊。聊了也有好处,我们有的朋友,的确是吉祥如意呀。你看见他都欢喜。他喜神那么足,和气那么盛,我当然舒服欢喜啦。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边,在自己的举心动念里,要有这样的基本功。实际上,这个基本功,你养成了生活习惯,就成了无上武功。要把这样的这么一种思维修,作为无上武功来玩。那么,你对佛法就越来越感兴趣,你对佛法的修为也就越来越感兴趣,到欲罢不能。孔夫子说嘛:“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乐在其中了,你就喜好它了。喜好它了,别人让你不学这个东西,你还放不下手。你非得要去学,一辈子都要去学。所以,这样呢,就会保证自己一辈子的这么一种吉祥。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学习之中,要善于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寺庙里边讲:“禅乐为食,法喜充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法喜充满,这样的学习是有大成就的。就像《易经》里边说的:“鼓之舞之以尽神。”学习得鼓之舞之、手舞足蹈那种欢喜,那么,你学习的心得就入了骨了,就浸润到你的八识田中,扎下了根。一入心地,永为护持。所以,我们就好好地把它观照住。#p#分页标题#e#
我刚才说了,我讲什么我不知道,坐在这儿就把嘴一张就说什么了。为什么呢?因为八识田中意识的来去,我们做不了主。谁能做主啊?你又没有成佛,又不是菩萨。你能把你八识田中的无量种子,自由自在地取来用。那个是吹牛,不可能的。我们都是在下意识中,念头,大家可以玩嘛,在这儿也打过两天坐了。你打坐的时候,那么一刹那,你想一想,你脑袋里边有多少东西出现。你们年轻人,可能这么一刹那之中,可能百千个念头都同时显现。像我们这个上了年龄,有点老年痴呆,思维反应的频率都慢了。你们每秒钟可能转千百个念头,我每秒钟可能就一二十个念头,思维的频率没有你们快。那么,这个思维的频率里,它的内容来来去去,我们怎样观照它?它来什么内容,你是没办法的。这个佛教的八识,另一个名字叫异熟识。异熟,就像现在的基因遗传的DNA一样,什么时间段它的哪个窗口打开,什么内容出现,你得什么病或者你的性格怎么变化,你人的成长过程乃至相貌的美丑、命运的吉凶,都是DNA窗口的打开。佛法就讲是八识田中异熟种子,它在不同的时间段展开它的存在。所以我们并不自由,我们是凡夫,没有自由。我也驾驭不住我的八识田,就像我们到了水塘边,它里面有沼气,但到底气泡从哪个地方中出来的,你不知道,有可能从东边,有可能从西边,有可能连珠炮一样的沼气泡噗噗噗出来了,有时候可能半天都没有一个气泡出现。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念头也是这样的,你做不了主。但是有一个可以做得了主的,就是觉照力。我们如果把脑门警察这儿安住,不管它念头来什么,善的、恶的,来善的我就放绿灯,来不好的就红灯。哦,这个我能做主啊。所以我们平常日常功用,就要把这个警察立好。佛教叫心地法门,禅宗叫念头功夫。如果我们要把所有的东西放在这个地带上,放在念头功夫上,既然是念头功夫,那就是功夫啦。你要当作功夫去做。如果我们熟练地掌握了这门功夫,那么对掌控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也就是对我们的举心动念,乃至我们的语言往来、行为往来也就多了一个安全筏门。而且有这么一个习惯,本身就非常智慧的。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就看一个人有没有警察站在他脑门口。没有智慧的人,这个警察他是喝醉了、下岗了,或者警察本身就犯法了。所以犯愚痴的人,就是没有这个警察。而且智慧的人,他的这个警察就护理得很到位,尽职尽责地在为我们服务。
所以,今天上午在老和尚那儿,他说我当年还作了一首诗嘛,很有趣。“妄想多随岁月逝,愚痴常向日时眠。”妄想,我们能没有妄想吗?不可能,我又没成菩萨,哪有没有妄想的呢?但是现在老了,这个思维的频率慢了,刚才在打妄想,打着打着一会儿就把它给忘记了。但是年轻人就很执着,他执着于这个妄想。老年人,他就不太执着了,知道那个是没用的,再打妄想也没用,就不管它了。愚痴有没有呢?每个人都有愚痴,但这个愚痴,随着岁月的流去,愚痴慢慢也就淡化了。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妄想,怎样对待自己的愚痴,自己应该有料理的方法。我们要安心,我们要心安。当然,我今天聊的这个呢,既不关主题,又处处都扣住主题在说。习惯于聊天,我也不知道下一步聊什么了,我们互相聊。我们同学们有没有给我聊的啊?
#p#分页标题#e#
问答交流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下。您刚才在讲的时候,说过一个语言三昧和语音三昧。我想问一下分别是哪一些呢,谢谢。
冯老师答:语言三昧和语音三昧不好表达,我在这儿感觉的语言三昧,是在柏林寺有了灵感,突然灵机一动,啊,这就是语言三昧。我们老和尚就有语言三昧。我们明奘法师昨天上午跟大家聊了嘛,他的语音三昧、语言三昧都有些机趣,不过大家不留心,一留心,哎我知道要他讲那么多法,他没有那么多法。他的机趣很重,很浓,很有机趣。在机趣之中,善于开启他人的心扉。刚才说了这个语言,怎样使用这个语言,使用的巧,使用的妙,用老和尚当年的那句话就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能够把别人的心结打开,把别人沉重的这个心灵之门,把它打开。这个需要方法。那这个方法就是语言三昧。语言三昧,就是合情合理,别人能够接受。另外,语言需要亲和力,还需要情感的付出,语言带上了情感,有着能够打动人心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就有三昧在里边儿了。本来这个语言三昧、语音三昧,它是得定的一种说法,但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学化来说,语言三昧、语音三昧,它就带一种这个比较神秘、比较神圣,有神通广大的一种力量了。的确是这样。我们希望在座的同学,能够在知道语言三昧乃至语音三昧的这样的一个诀窍。这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这个赵本山先生,本山大叔,他有一点这个语言三昧的窍。但是他走的有点偏,搞到他这个小品里去玩了。以前的相声演员,逗趣的人,他有这样的功夫。我们禅宗,临济祖师说,有时一句之中,具有三玄;一玄之中又有三要。你想三玄三要,不得了哇,有多少妙处在里边。真正得了语言三昧的人,掌握了语言艺术的人,掌握了讲演诀窍的人,他可能在无意之中,就可以启发别人的智慧,打开别人的心锁。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就算是有点这种语言三昧和语音三昧的这么一种品味了。好,谢谢这位同学。#p#分页标题#e#
营员提问:老师您好,您刚才说我们的心应该放在太阳底下,就是光明的地方;然后不要走到阴暗的地方。我想问的是,假如有人的心已经走向阴暗的地方,已经犯罪了,他就是伤害了别人,那么他怎么去调整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重新从黑暗的地方回到光明的地方。可能他在黑暗时期伤害的人已经永远都不会原谅他了,那他怎么处理和他伤害的人这个关系呢?
冯老师答:佛教里面有专门对治这个的法门,就是忏悔。一定要如相忏悔。而且要实相忏悔。通过自己以后的行动,来弥补以前犯下的过错,这个就叫做实相忏悔。勤修佛法,勤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儿,来弥补自己以前的过错。这个可以慢慢的淡化这个阴影……你伤害别人的事情是永远不会过去,但是我现在改恶从善,重新做人,也是抹不去的。要相信自己,相信忏悔之中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好,谢谢你啊。
营员:冯老师您讲的太好啦,我啥都不说,就只想向你深深地鞠一个躬。
冯老师:哦,别客气。我要给你鞠躬啦。
营员:谢谢冯老师!
冯老师:谢谢大家。
营员提问: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肯定是对《易经》有很深的理解。我一个老师曾经说,他最喜欢的一卦是易经中的既济卦。可是我怎么感觉易经说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我最喜欢的一个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那您能不能,帮我的老师说一下,他为什么喜欢既济这一卦。您能给出一点的理由吗?
冯老师:你说慢一点。再加上这个麦克风有点杂音,我完全听不清楚你说的什么。
营员:就是我的一个老师特别喜欢易经中的既济卦,我的理解是易经说的是一个变化,就是物极必反的那种道理。因为既济是完成的意思,所以我感觉一个事情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这种状态最好。可他为什么喜欢这个既济卦,我一直不能理解。您能不能给出一些您的理解?
冯老师:你那个老师肯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既济卦是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肯定就既济了,万事大吉了。但是我们还没拿到到极乐世界的绿卡,我们现在在因位上做功夫。我们现在处于危机状态,怎样通过危机达到既济,那么在因上去做。今天我讲的正位凝命,就是为大家买到到极乐世界去的一种绿卡的基本功,要既济那就必须要正位凝命。禅宗洞山祖师有渗声漏之说。这个见声漏、情渗声漏、语渗漏。把这个渗漏之处,你把它堵住了,没有渗漏了,在身、语、意三个活动中,无渗漏,那么你就没问题,到天上去也很自由,极乐去也很自由,愿意在人间也很自由。你愿意变牛变马为大众服务也很自由。它是外的。外才是自由。既济是一种理想。我还推崇佛法的无碍的这种理念。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碍也是无碍。这个不得了。像临济宗的白云祖师,看见临济大师大彻大悟的这个公案,他就写了一首谒子:“一拳拳翻黄鹤楼,一趯趯鹦鹉洲。有意气时逞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未济时我也风流我也自在,我也幸福。不能到了既济时你才有幸福感。这个要求太高了。关键我们在未济卦的状态之中,在困卦的状态之中也有幸福感,也有朝气,那才是真正英雄。
营员提问:教授您好,就是您刚才说中观的纲领是“是不是”,但是我想中观它应该是远离两边二元对立的,为什么您还说它是“是不是”呢,这两个应该是二元对立的吧?
冯老师答:“是不是”本来就是消解二元对立的一个命题。它三个字很玄。我们从中国语法,如果你对中国古汉语稍微留意一点,“是不是”三个字它有若干层的含义。你把这个语音的重点在三个字中移动变化,你就会感到“是不是”的玄妙。“是”和“不是”它是二元对立的。我们每天都有肯定也有否定。这是什么?这不是手电筒嘛。这是手机不是什么。任何一个东西你马上就会形成判断。这个判断有肯定判断、有否定判断,这个是现量。在现量之中它没有那么多比量……我们说“是不是”的时候已经进入一种比量判断了。但现量的判断,我们怎样去消融这些判断,说老实话现在还远。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举心动念,它离不开是不是这三个字,也就是是非。一个小孩子从生下来,谁抱他他是有判断的。这个是我妈,他就让她抱;不是我妈,他就不让她抱。她哭他反抗。一个小孩好一点,他没有那么多个性,谁抱他都一样,就容易引起小孩丢失,也不太平。#p#分页标题#e#
营员提问:老师,刚刚您说到正位,我非常赞同您这个观点。但是我有一个关于我自己的疑惑。当我们陷在身为人子、人妻,或者是父亲、母亲这种既定的位置的时候,我们很清楚。但现在我觉得像我们很多同学考大学时是被调配的专业,或者是工作的时候父母找的关系啊等等。在我们身处这种位置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好像这个位置不是我的位置,但是我们又在这个位置上付出了一些东西,我们是应该在这个位置上找寻快乐,然后深入的挖掘,这才是我们的正位呢?还是应该再去寻找一条道路,然后这才是我们的正位?然后又如何去分辨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呢?谢谢。
冯老师答:你刚才说的这个呢,也不错,很清醒的。知道自己有的时候的位不是自己的位,是父母安排的。但父母安排的也是安排,命运安排也是一个安排,因为它是一个现实。因缘让你走到了这个地带上。因缘它是一个不以我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佛教里面经常讲因缘不可思议。有的人他自强自立,他一切选择都是自己选择的。有的人父母强势,父母就给你选择了,你是被选择,被父母选择。现在还好啊,不是三十年以前。一切行动听党的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那时候分工作也是,读学校也是,下乡也是。党让你到哪里去,毛主席让你到哪里去,你就到哪里去。你没有个人自由。好啦,现在还可以自我选择。父母帮你选择是你具备了这种因缘,父母帮你选择的因缘,你现在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因缘的选择,你要变动这种因缘,这种力量叫斗。斗的时候就有烦恼。这个选择也是一个痛苦的。但是你要善于去调和这个。不要让他变成一种对抗,在温柔之中把这个力量调过来。慢慢的让父母少管,慢慢的让自己的独立性增加。因为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小孩子’总是认为年轻没经验,老是处于一种不放心状态。我的女儿也是,今年才结婚嘛。我对我女儿就很放心,我的太太就对我的女儿很不放心,结果我的女儿以前对我很远的,现在就“哎老爸可以哎,老爸很聪明”。老妈天天管,管得她心烦。不同一个频道的怎么能同音同调呢?不行。她也不傻。我女儿也不傻,对不对。第一个她没有那么多贪嗔痴,她有一个很平稳的工作,第二个找老公也不是要什么高富美之类的。她只是喜欢,性情合得来。这个吉祥如意,互相体贴。我看未来的女婿,他也不是高富帅,但吉祥善良,也聪明;绝对不是发财相也不是帅哥,女儿喜欢就行啦。但当妈的一看,唉这个婚姻办的这么简单,家里面的家长也没怎么碰面,这样管那样管。我说你别管啦,越管女儿离你越远。你越管心脏病倒管出来,费力不讨好。千万别管。我把我太太限制住。后来女儿结婚,一切都很吉祥很欢喜,也很圆满。这就对啦。她都快三十岁的人了,父母还把她绑着不放,不让她自由,这怎么行呢。那就是父母犯错误了。
营员提问:冯老师好,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不明白的是,自净其意“净”的是什么呢?自净其意和前两句的关系是什么呢?谢谢老师。
冯老师答:自净其意,实际上我今天讲的就是自净其意——正位凝命。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来来去去的念头,要进行控制,要进行监控。在监控之中,把好的善的释放出来,把不好的吞下去,就是自净其意了。就是我们在修行之中,多接触光明的那些东西。我们也不是在真空里面生活的,实际上社会上的丑恶的东西乃至罪恶的东西,也在我们身边晃动。我们要保持自己有良心,有良知。只要自己有良心有良知,也就叫自净其意了。越有良知越有良心的人,当自己有不好念头的时候,你自己就有免疫能力,不是说我每天在蒲团上说我要自净其意啦我要打妄想了我要忏悔了,不是那个,那个没有力量的。在具体的社会之中,自己的工作当中,要有良知,要有智慧。那么你在处理自己事情的时候,它就会自然而然进入自净其意的状态。所以我们是在四维时空中生活,不是在平面的梦境中生活,不是在镜面的虚幻的世界里生活。我们是在客观世界里生活,所以自净其意必须在客观的世界社会里边,用佛教的经典来说,就是在五浊恶世中过日子,不能忘记我们是在五浊恶世,是在娑婆世界里生活。娑婆世界翻译出来大家都稀里糊涂的,什么娑婆世界。如果把它说成五浊恶世,那么这个就有点,哦,嗯这个大家就要留意。#p#分页标题#e#
营员提问:冯老师,我来提个问题。这是我第二次到夏令营来,这次是做义工。因为我自己也从小读书嘛,我们这代人是个无根之人。我们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疏远。所以有这样一个契机来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自己现在也在大学教书,所以我从读书特别是从博士开始到现在,一直有个问题:在这个转型社会里面,一直价值真空、价值混乱,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到底对我们价值重建有什么帮助?所以我想提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您今天讲的羞耻心对道德的重要性,但是对这点我个人是感到比较悲观的,认为儒家对治当代社会转型的这种社会病可能无力感更多。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道德,它有它的宗法血缘基础,它是农业文明的,还有家族宗法。您看现在这个家庭结构,基本被瓦解了。它跟过去很多那种家族层次结构很丰富,它不一样。这是一个。另一个,在一个全社会羞耻心都很差的时代,单靠羞耻心的重建来捡拾道德很难,还同时面对这个市场全球化的冲击。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我听到最后很感动,但是我认为儒家这个方式力度不够。相反的为什么我前后总是来参加这个夏令营呢?在一个五浊恶世或者很混乱的社会里,乱世下猛药,要以佛家的大无畏精神、大乘菩萨精神为主导。我想到我们昨天看到的资料里面老和尚援引的南怀瑾的一个说法,在历史上如果一个国家问题很多,要用道教,道家;当一个国家走上长治久安,用儒家;如果一个国家的思想非常混乱,人心很混乱,可能就要靠佛来治心。梁漱溟也曾说过,整个世界文明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西方文明,一路高歌猛进;第二步就是学习印度文明,佛家,往回看;第三步回到儒家这个中间状态。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是单靠羞耻心,很难担任起这个转型时期价值重建的任务;第二点就是我个人有个直觉,综合南怀瑾和梁漱溟以及我个人的直觉,我个人感觉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之内,可能要以佛家的这种精神智慧为主导,以儒家和道家为辅,我不知道我这种直觉判断有没有道理,我想请教冯老师。
冯老师答:好,都有道理。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都是这个状态。我们也可以举一个故事来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那个时候皇上可厉害啦,他这个文字狱,他的宗教政策,可以说把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管得死死的。朱元璋乃至朱元璋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整个社会除了这个种田、吃饭、升官、发财,这个发财都谈不上,一派死沉。王阳明的新学兴起时,是在明武宗时代。明武宗是个荒唐皇帝,又是太监弄权,真正王阳明新学的兴起是在万历年间。万历年间是什么一回事呢?首先,那个当然都是儒家社会,肯定是儒家社会,儒家为主题的社会。因为他妃子的原因、他母亲的原因,跟朝臣们闹了几次,闹不过,罢工,前前后后三十年不上朝。内阁,六部尚书缺了五个也不补,让这个政府瘫痪就瘫痪。太监要抓权就要跟朝臣斗。斗就斗,皇上也不管。整个朝廷处于一种瘫痪状态。地方封疆大吏,各个州、县官,也弄不清朝廷的动向怎么样。既然他们弄不清朝廷的方针政策,他对地方的控制也就放松啦。所以我们说明朝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你看江南的这个商业经济一下就发展起来了。思想也自由了,你看王阳明的新学风行天下,传到日本、韩国。《金瓶梅》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公开面世了。为什么呢?那时的政权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力,使社会有生机,有能力逐步复苏。如果不是遇见李自成这个流寇,灭掉了崇祯,要不是女真人进来,那么中国就会顺着明朝末年的发展,这个不好说。但历史没有这么偶然的。包括整个宋朝,如果不受女真人和蒙古人的进入,那么明朝万历年间的这种繁荣,还不如宋朝的繁荣。宋朝那个时候比明末还要繁荣一点。所以历史它没有偶然。我刚才还忘记说一句,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的都是偶然的。现在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萌芽都开始出现了,但是这种萌芽都有健康的基因,都能言之成理。当然也有一些会走到邪路上去,这个是肯定的。这个土地既可以长鲜花也可以长毒草。不管怎么说,它可以形成一派生态的森林。这个是对的。整个思想生态里面,不能光有伟大、光荣、正确,也应该容许有谬误的存在。只有正确的、神圣的,没有阴暗的,那个是极乐世界了,不是五浊恶世。所以对社会,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它有阴暗的一面,同时要看到在阴暗之中一样有光明的一面。等我们看到光明一面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光明一面,一定要看到里面还是有阴暗的一面。社会就在一阴一阳倒置中运行。越是令人失落,越是令人揪心的时候,如果你忍一忍,扛一扛,说不定好消息就在下一步了。我看我们在座的年轻人,福报都不错嘛。我相信他们以后十年二十年,中国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腐朽的就任他腐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我们下一代茁壮成长的养料多好啊。#p#分页标题#e#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请您开释一下。在我们江苏靖江这个地区,现在提倡小孩子学《弟子规》。您觉得《弟子规》对我们下一代的小朋友有帮助吗?能实行的下去吗?
冯老师答:最近我还是关注了一下少儿教育。在广州、成都也看了一些。《弟子规》,实际上是双刃剑。为什么呢?它对一些活泼好动的小孩子有一些好处,守规矩;但是对本来就比较安静、内向的孩子,那个就麻烦了,再学弟子规,就限制了他心灵,这个灵气的发展。对少儿教育我有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可以给大家认证。在广州搞私塾协会,他们一位会长问我,冯老师你说少儿读经一天六小时够不够?我说你要把小孩子弄死啊。另外一个就说,那两个小时呢?这也多了。他说那小孩子干什么呢?小孩子玩就行了嘛。我建议大家看《古文观止》里有一篇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那篇文章非常好。一个对少儿教育,一个对政权建设,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智慧。我们都知道,柳宗元是一个唐朝著名的哲人,而且是一个佛教徒,学佛也学得非常好,政治上也不得意。应怎么样对小孩子?我最近讲《易经》,初九潜龙勿用。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在学龄之前是长身心的时候。长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跟我说的“是不是”三个字啊,就是“是不是”。一定要让他在“是不是”这三个字上充分去磨练,并不是学知识。小孩子你拿知识去限制他,知识永远是片面的。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应该无障碍地受到滋养。这六道门需要同时具足地去接收他所需要接收的外部信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发育他幼小的心灵,发育他的心智。但是你天天把《弟子规》拿来,那个《弟子规》就把他的心灵限定在《弟子规》的这么一个圈子里边了。智慧是无相的,心灵是无相的,它不在《弟子规》上。我在广州的时候,有个居士老太太,他们一个群体在学《菩萨行论》,跟着一个喇嘛在学。见了我以后就很骄傲,跟我说,冯老师,您看我这个孙子啊,不仅能背四书,还能背《金刚经》。我现在正在让他背《庄子》,背《楞严经》。那时她的小孩大概才七八岁,瘦的一塌糊涂,两眼无神,呆子一样。我说你要把你的孙子弄死啊。你犯愚痴,你还要拿愚痴来害你的孙子啊。佛法是智慧的学问,是自在的学问。你说成年人他有那个闲工夫了,他多诵诵经,多打打坐,是对的。对小孩子,他是处于心灵发育阶段,除了他的身体需要发育之外,他的心体也需要发育。他心的发育绝对不是具体的知识内容,智慧的发育它是无形无相的。正如我们所说的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是一回事儿。你错过了这个时间段,那个时候你对幼小的心灵你去限制它,强迫它走这个路。你看现在好多人,从这个过来的,好多都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就是在幼小时期受到家庭乃至学校这么一种不利的压抑,使自己的心灵扭曲,到了青春时期,到了中年时期,形成了精神障碍乃至抑郁症。这个非常可怕。所以小孩子千万别去限制他,他愿意闹就闹,他愿意吵就吵,他愿意蹦就蹦,千万别去压抑他。现在很多家长,又都是独生子女,都想望子成龙,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就想自己小孩子,钢琴、英语、奥数、书法,什么东西都让小孩子去承受。几代人没有完成的伟大历史使命,都让这个小孩子去承担,不是把小孩子害死啦。所以小孩子,就一定要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眼、耳、鼻、舌、身、意无碍地,不受约束地去独立发展,自由发展。当然,太过的地方,太危险的地方,你要把他看住。他到十层楼的栏杆上去翻,不能让他滚下去。小孩子玩的时候拿着刀子玩,你要把他限制住,对不对?只要不涉及生命危险的,还有性格上有,本来小孩子性格上都没有什么麻烦,有的麻烦都是父母弄出来的,病都在父母身上。因为什么呢?孟夫子曰“圣人皆孩之”,圣人就是孩子。所以我的有些朋友初当父母的,你们要看圣人就看你们的孩子,生下的宝贝就是圣人。《道德经》说能婴儿乎?《涅槃经》里面鼓励大家修婴儿行啊。婴儿无知无欲。你跟婴儿说下次给你一个媳妇,比杨贵妃还漂亮,他不会动心;你送他一千万他不动心;送你当省委书记,他还是不动心。你看多优秀啊这个小孩子,对不对?所以涉及少儿教育,现在有很多误区,包括王才贵的少儿读经,我是有不同意见的。小孩子就应该全面发展。他的心智,眼、耳、鼻、舌、身、意,现在关在城市里边,眼睛也不管用,除了水泥之外,眼睛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霓虹灯以外,看不见东西,看不见森林,看不见星星。听不见风声、雨声、溪流声,听不见牛羊的叫声,听不见鸟鸣声。哎呀真的是可悲!闻不见泥土的芬芳,真得不好玩。#p#分页标题#e#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接着提第二个问题,请您开示一下。就是我读到《了凡四训》当中,他遇到云谷大师,云谷大师给他说风雷益这一卦,我想请您开释一下。
冯老师答:风雷益是什么呢,就是损上益下为益啊。上面的要损,当皇上的要省吃俭用,当官的朝廷里边的尽量压低费用,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小河有水大河满。益卦就这个道理,损上益下。政府的开支尽量缩减,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但这个益下,它不仅仅是腰包鼓起来,要让老百姓有教养,有文化。要让全社会有教养,有文化,这个就叫益下。损上是什么呢?就是皇上朝廷以身作则,克己复礼。你朝廷不能克己复礼,你不能鼓动社会民众走上健康的路,你朝廷在腐朽,让老百姓克己复礼。朝廷把钱弄光了,老百姓穷的叮当响,哪有雅兴去学习教养呢。所以这个益卦,它不是收益,是对君王朝廷说的。要让老百姓富裕,要让老百姓有教养。就这么一个道理。你不要老是无尽地向民众索取,向老百姓索取,这样是不对的。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在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宗教这个问题上,有学者指出大部分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释道三家的很多思想而形成的。像这种民间信仰它表现出来的就比如说很多人相信善恶因果报应,还有信鬼神、信祖宗等等。像这种民间信仰普遍存在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但这个民间信仰往往很容易跟迷信扯上关系,而且像现在很多宗教道场被经济绑架,变得非常功利化和现实,使得民间信仰的迷信色彩被扩大化。现在在很多宗教道场,很多人扛着一米多高的香去敬神,不管是哪路神仙,见神就拜,使得我们很多本来应该清净的宗教道场变得烟熏缭绕。
冯老师答:所以欢迎大家到四祖寺、柏林寺。你看老和尚不是提倡所有寺庙取消门票嘛。寺庙就要从经济是非中脱身而出,不受经济利益的绑架。佛教就要把正信,把智慧传播给世间,不是要烧香磕头求平安。老佛爷保不了你平安,这个因果自负。你自己行善道,你自然得吉祥;自己不行善道,天天杀人放火,还到庙里面来烧高香,向菩萨行贿,菩萨会受他的贿吗?不可能的。
营员提问:我本人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在在作的论文就是关于宗教旅游中的教育体验研究。我自己有个困惑:像现在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虽然它们迷信色彩比较重,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把它们往正信上面引导,让这种功利化的现象得到消移?
冯老师答:多到四祖寺、柏林寺来。我都说其他的寺庙我不敢保证,因为那些都是要你烧香,要你供养。四祖寺、柏林寺没有收大家的门票,没有人说你们大家来供养啊,供养福报大呀。我十多年来到这儿来,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师父问我们要过钱,求个供养。他们就是清清静静,干干净净,很慈悲地向大家宣传禅法,让大家学禅、入道、得智慧、得解脱,并不是让大家去求福报,求神神怪怪的东西。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入不了四祖寺、柏林寺的门。这个山门,我们的护法菩萨还是很厉害的。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在您看来,佛家道家还有儒家这三学的思想,他们的最终追求都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他们追求的都是生命和宇宙的终极真理呢?如果不是的话,那有没有这么一种学说,它纯粹的去追求真理?谢谢!
冯老师答:我首先要这样回答你的问题,中国的儒释道和西方的那一套差别大不大。现在我的感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结为一体,共同来担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而不刻意去儒释道三教上画线。这个画线是出家师父们他们的专利。如果我们真的皈依了,愿意在佛法上精进专修,那么我们应该具备这样的界限。作为一般的来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应该看重它的一个整体性,来区别中华民族文明以外的东西。这样也好一点,不然内部就天天为统一吵来吵去的,吵得大家脸上都没光。另外,真理只有一个。通过这么两千多年来儒释道三教在碰撞中交流、沟通乃至融合,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面,实际上已经融为一体了。但是作为寺庙僧人、道观道士,他们的差别性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哪有儒家?孔庙都没有了,岳麓书院只是个文物化石而已。谁能代表儒家?尽管现在在网上,有些呼吁儒家存在的,但是他们能代表儒家吗?尽管他们在呼吁儒家,他们也没法代表儒家。何况这一些自称是儒家的学者们,互相之间也有相当多的不同意见,很难统一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是求同存异,在中华民族文化一体的立场上,来共建这块沃土。早不是沃土啦,是在废墟上重建。因为这一百多年来反复的折腾,把我们文化的根已经折腾得很可怜很可怜了。要爱护这个因。哪怕只有四祖寺、柏林寺,你在整个历史文化之中,在这一百多年,好不容易在老和尚的精心培育下有这么一点成就,出了这么一批优秀的法师。因为因缘关系,除了云门寺,我就是柏林寺、四祖寺还走一走,因缘就是因缘,没有因缘的我就不去。不贪那些缘。而且说到做到,十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p#分页标题#e#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很有启发,就是您刚才讲到“位”很重要。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易经》的话就会发现,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它的每一卦的第二爻和第五爻都是非常好的意思的表达,而且没有凶险的意思。请问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深刻的道理?是不是包含着一个“中庸之为德,其为至也”的精神内涵呢?谢谢!
冯老师答:非常正确。二和五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它是居中,一个是在下卦居中,一个是在上卦居中。这个中也不仅仅是中;中就是正,正就是中。它不偏,不斜。我们规规矩矩地做人,本本分分地做人,能够照顾左右前后,既不左,又不右,又不超前,又不落后。这样的话,过日子它确实是在吉祥之中。另外一个五,它是大人的地位。什么是“大人”?大人是有德有品的,有德有位他才称为大人。无德的人他哪怕是当官也是小人。所以这个五他是在位上,要强调。在德行上,他也要强调。有位无德,那个也是小人,不能称大人;有德无位,也不能称他为小人,他也是大人,也是君子。所以对大人君子的这么一种评定,我们主要还是在德上,不是在权势上。权势它算什么呢?权势它玩不了几年就没了。只有德行能够扶持你一生一世,所以德行才是最可靠的。刚才有同学说嘛,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把这四个字牢牢地守住,那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营员提问:冯老师您好,您的讲话让我获益匪浅,而且感觉您是一位践行生活禅乃至禅生活的很好的人。那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在对于如何去践行生活禅上有一些非常浅薄的认识。我发现禅与生活还是有一些矛盾。比如以往我参加一些活动很注重人际交往。除了汲取知识之外,还要认识很多的人。那么在参加这次的活动当中,这部分就被相对的虚弱了。然后还有另外一方面比如说我在生活当中可能作息时间不是很规律,没法做到像这次活动这么健康的作息,所以存在一些矛盾。针对我这几天的认识,我认为有两个解决方案。第一个就是我根据生活,把禅的一些理念融入生活里面,选择针对我的生活有益的能最大程度维持我现在生活状态的来学习;另外一种就是把禅的理念全面践行到生活当中,彻底的改变生活。这两种方法,我想问下您是怎么认为的。或者说您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禅的理念,在生活中修行禅,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
冯老师答:像我刚才已经说了,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塑造我们一个优秀的性格习惯。心性修养,它就落实在我们的性格习惯上。有了良好的性格习惯,它就自然有一个优秀的工作风貌。当然,作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一向提倡守子时。因为守子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阴阳之谓道。每天我们干活学习是耗阳,晚上就守阴以养阳。晚上是干什么呢,它就是睡觉。因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五脏六腑,眼、耳、鼻、舌为你服务了,白天服务很劳累了,它需要休息,需要调养。它不是你吃山珍海味就能够调养起来的,也不是你吃药把它调养起来的。最好的你对它的报答,就是让它休息、睡觉。睡好觉了,这个就叫一阳来复啊。睡觉就是复卦,阳气就得养了,五脏六腑得养都是在睡觉中完成的。白天我们在意识控制的时候,对我们迷走神经,对我们的植物性神经,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他们是很劳累的。你们现在不知道。我现在六十多岁了,才知道什么叫心力交瘁。现在稍微疲劳一点,不是脑袋疲劳,是心里疲劳了,马上心里就感觉疲劳了。以前总觉得思维是大脑的事儿,跟心脏没关系。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说心不说脑呢。我现在真切的体会到,是心不是脑在起作用。是心指挥脑,不是脑指挥心啊。慢慢的,这儿如果有学中医的同学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心、肝、脾、肺、肾,如果长时间的睡不好觉,都会长时间的给你制造麻烦,他们都会罢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至于说其他的工作方法,根据自己的因缘,善于调理就行了。这个也不是问题。任何人都是在不断调理之中优化自己的工作。在这么一种过程之中,没有一定的招式。智慧是活的,不是死的,永远要记住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