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的土壤而又不丧失自己的根本精神的文化难题。中国佛教的千余年发展史基本上成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传入中国后也面临着佛教的同样问题。自初祖达磨来华之后,中经二祖、三祖、四祖、五祖的发展,在六祖慧能大师的努力下,初步完成了禅宗的中国化工作,为禅宗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余英时先生对六祖慧能的中国化禅宗的意义有高度的评价,认为颇类似西方的新教伦理的变化。且不说这一评价是否准确,单就禅宗所开创的生活方式--禅农结合、禅茶结合形式,就使得中国禅佛教具备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中国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了,获得了不竭的生命源泉。
不仅如此,禅宗还在精神文化层面与中国士大夫的业余精神生活结合起来,禅诗、禅画等艺术禅,使得禅又与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了。这样一来,禅与生活的结合使得禅佛教基本上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了,生活禅与禅生活是一个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内容的佛教生活形态了。
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一切都面临着革命。在这一大的社会浪潮面前,近代佛教大师太虚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命题--人间佛教(先是“人生佛教”),从而将千年来的中国化佛教--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一种佛教从理论的高度给以概括出来。早期来自印度的出家佛教从此在理论方向上发生根本的转变。“人间佛教”虽然为现代中国佛教确立了为此世人间服务的大宗旨,但其理论对象还是仅仅针对专业的出家僧徒而言的,佛教与普通人的生活、工作、休闲还没有发生更为密切的联系。再加上20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对于佛教的强烈冲击,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发来,中国现代佛教事业又重新获得了新的、长足发展的新机遇。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湖北四祖寺主持净慧大和尚在长期的宗教实践与修行的基础上,通过对太虚法师“人间佛教”咀嚼、消化,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生活禅”的新命题,对禅佛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生活禅”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从当代禅宗思想史的角度看,“生活禅”概念出现较晚,是净慧大和尚于1991年提出的。1993年在柏林禅寺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时候,正式推出这样一个理念的。细算起来,据今也不到20年的时间。 然而,从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个人认为,此一新理念的提出,必将为中国禅宗的新发展奠定坚实的、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新基础。而且也将成为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之所提出这一带有预言性的断言,是基于我对“生活禅”精神的理解而得出的。
“生活禅”的基本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宗旨以佛教哲学特有的精神服务于当代社会现实的人生。觉悟是以佛教的智慧来唤醒人生,使人们从迷执于不正确的人生观下解放出来;奉献人生,是以佛教的特有智慧与文化理论、修行实践,为增进人生的幸福,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生活禅以奉献人生为终极目标,不追求自己任何特殊的宗教利益,将佛教的慈悲精神更加彻底地落实到了现实人生。这是生活禅在继承传统佛教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代做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p#分页标题#e#
依照净慧大和尚自己的定义,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他要求“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应当说,上述慧净大和尚对“生活禅”内涵的界定与阐释,要将佛教哲学中的崇高精神“回向生活”,这是“生活禅”的一个方面的意思。
另一方面,“生活禅”还要提升普通大众生活的境界,使得平凡、甚至有些庸俗的生活变得更加崇高、有情、有趣、有味,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灵动活泼的天机”呈现出来,使人们在生活学会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这样,“生活禅”一方面使禅宗精神融入生活,更加真切地体现中国化佛教的入世精神,另一方,又让禅宗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体现佛教文化一以贯之的救世精神与慈悲情怀。与古代印度佛教和中国古代佛教的救世精神稍有不同的是,生活禅的救世精神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类型的救世主,而是佛教哲学中众生平等精神下的救世,即表现为师生关系意义下的救世。净慧大和尚对此有明确的阐释,他说:“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与被救者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父与徒弟的关系。”而“师生关系就是慈悲融洽的关系。众生可以拥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这样,我们通过向佛学习而拥有佛所拥有的慈悲、智慧、和福德,从而发现、并在生活中呈现、证成我们自己本来自足的佛性,提升我们自己的生存品位与境界。因此,生活禅的救世情怀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唤醒,与现代教育精神提倡的个人觉醒、人格成长颇为契合。而“生命的自在、生活的潇洒、思想的空灵”(270页)就是生活禅的具体生活目标。与此三个具体目标相一致,就分别形成了禅生命、禅生活、禅文化。生活禅的终极旨趣在于追求“生命的自在解脱。”(271页)“生活禅”虽然是一个新的理念,然而与中国传统佛教精神是一致的,净慧大和尚这样说道:“生活禅的理念,是为适应今天的生活节奏和时代因缘而提出的佛教修行实践的新理念,这个方法没有离开如来禅、祖师禅的精神。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作为见地,以息道观作为修习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烦恼作为日常实践的功夫。”(277页)这样,“生活禅”并不偏离传统佛教的教义、方法,而是通过对传统佛教教义、方法的高度提炼,使之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联,并为提升现代人的生活品质的总体目标服务。从这一角度说,“生活禅”既是中国传统佛教适应现代大众生活而表现出的现代性的化转,同时又是从佛教的宗教文化资源出发为化解现代人的人生困惑与苦恼而提出的佛教教法。
二、生活禅与佛教的现代性、中国化“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生活趋势与话语体系,可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传统文化要现代化,禅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也要现代化。然而,禅宗如何现代化呢?禅宗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此问题,净慧大和尚的“生活禅”理念对此大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p#分页标题#e#
禅宗现代化,绝对不是日常世俗层面那样单面性的理解,即要求“禅”单方面的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脱胎换骨地改变自己的内容与形式,以迎合现代生活。在净慧大和尚看来,禅的现代化,其主要精神在于:“要让现代人了解怎样进入修行、怎样改变自己,怎样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因此,禅的现代化,其实如复旦大学教授王雷泉所说,“佛教要现代化是为了化现代。”在此基础上,净慧大和尚进一步界定了佛教与禅宗的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他说道:
“现代人即使有一个人需要佛法,佛法也有责任教化他、引导他,这就是现代化。不要把化现代理解为包罗一切,好像就是要改造现代社会,不是这个意思。化现代就是要化现代所有信佛教的人,只要你信佛我们就有教化的责任,就有正确引导的责任。”
很显然,佛教与禅宗的现代化,绝对不是佛教与禅宗被动地适应现代生活,而是要让信仰佛教人的有正确的佛教信仰。作为当今多元文化的一元,佛教及其自身的现代化虽然可以理解为化现代,然而也绝对不是化现代所有的人,包治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而仅是教化那些信仰佛教的人具备正确的信佛理念与正确的修行方法。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些不信仰佛教的人当然就不在佛教的教化之列了,也就当然不在佛教化现代的行列了。从这一点看,“生活禅”以其明确的责任意识与宗教文化的边界意识,在现代多元、开放的文化与精神生活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份独特的文化价值、精神园地与社会责任,从而使得多元的现代文化成为可能。这也可以看作是禅的精神的如实体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实的人文化成世界里有多元合理的文化价值现象,仅从宗教文化现象看,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就有二千多种宗教,而大的宗教就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回教、道教、印度教等等。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也仅是诸多宗教文化中之一种。因此,禅宗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与独特的社会责任。
从根本意上说,禅提倡不立文字,主张如实呈现真、善、美的本真、活泼泼的状态。而人文世界真善美的多样性需要如实呈现,也当如自然世界一样,表现为多样与丰富性。仅从生活现象来看,下面的诸多表相在净慧大和尚看来都是禅:“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适度是禅,平衡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
当然上述列举还仅是一些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生活现象都透着禅意,不能穷尽。禅“不立文字”,其本意并非反对文字,甚至要取消文字,而只是要求人们不执著于文字,并通过文字,过一种真诚无妄的生活,从事一种生命实践,从而回向生活、生命的本真。古人讲担水挑柴,洒扫应对,都透有禅意,就是这个意思。这与道家庄子讲的,道无处不在,甚至在矢溺之中,意思相通。要而言之,作为真、善、美的完整体现,而且也是如实、生动的体现,禅是无处不在的。佛教哲学最高境界讲如实智,如实观,禅的精神就以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方式体现了这种如实智、如实观。这一重视整体、如实、生动的“生活禅”,作为一种佛教文化,可以对治、化解现代化生活中的机械、分割、碎片、过度包装、理性的冷酷、理智的计算等负面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精神与心灵回到本真的活泼泼的状态。
从禅宗发展的历史看,以六祖慧能开创的南宗,已经实现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慧能之后,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仍然在向前迈进,直到近代佛教大师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概念的提出,使佛教由出世的宗教从根本上转化成入世化的宗教,从而将佛教的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与“人间佛教”所体现的现代中国佛教精神相一致,并且将其精神更加具体化,“生活禅”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教化生活的更加多样、具体、灵活的方式,实践并推动着佛教文化“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慈悲精神。比如说,“家庭作道场,生活作佛事” (283页)的主张,使得禅与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的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禅修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说传统的禅宗是以寺院作道场,修禅作生活的话,那么“生活禅”就是处处是道场,生活即禅修。这样一来,出家僧众、在家居士、以及虽非居士而有佛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践行佛教的理论,使佛教与人间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从这一角度看,“生活禅”是“人间佛教”理论的更加具体化的表现。#p#分页标题#e#
不仅如此,“生活禅”还对传统佛教中的“因果”关系论做出了创造性的、积极性的解释。这一创造性的解释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不断积累,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如净慧大和尚说:“有时候,我们会把因果的作用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确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只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信仰,在结果上尽管我们不可选择,在种因上我们却有主动权。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种什么因。我们尽量不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尽量不要去做伤天害理的事。经过不断积累,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第二,创造一切善因善缘,推迟恶的结果到来,使好的结果提前。净慧大和尚说:“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动权。”
净慧大和尚在此处对传统佛教“因果”关系做出的积极解释,显然对传统佛教因果理论做出了一个更符合中国传统“易哲学”精神,也符合现代人积极进取精神的新解释。
在“生活禅”的理念下,净慧大和尚还提出要重视生命,不要等闲空过(页245)的思想,这一思想与传统佛教轻视此世肉体生命,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出世思想大相径庭,而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道家生命哲学以及现代的人道主义精神非常合拍。中国古代诗歌多有劝人珍惜光阴,积极有为的诗作。像岳飞的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曾经激励过多少有志之志奋发有为!
至于“生活禅”将菩萨精神看作“是大地的精神,是桥梁的精神”,更体现了禅宗与易哲学的坤道思想,传统中国人的生生不息之流,现代人的沟通意识等相契合的一面。
上述种种的新观念,在我看来,都是“生活禅”理念对佛教与禅宗作出了更加中国化、更符合现代人精神与心灵要求的新解释,体现了禅宗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三、个人感受与可能的启示读完《生活禅钥》一书,我初步的体认是:“生活禅”消融了生活与禅的有形边界,但并没有取消禅的自我本质,而无宁说是将禅的本质融入到生活之中,如盐融入水中,生活中处处有禅而人不见禅,禅让生活变得更有味而禅本身不突显自己之味。这也是如来禅、祖师禅大慈大悲精神,舍我救世、救人精神的更加体贴入微的体现。
在《生活禅钥》一书之后,近期,净慧大和尚又推出了另一种新作《做人的佛法》,进一步系统地阐述生活禅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净慧大和尚“生活禅”观念的新进展与丰富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五味调和百味香。禅作为人的精神生活、心灵生活之重要一味,与其他精神文化共同作用,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味,因而用“生活禅”来化生活与用其他类型的高尚精神、高尚心灵来化生活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这也当是“生活禅”的应有之意。
非常有意思的是,近来儒学研究群体中有学者提出了“生活儒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虽非直接从“生活禅”观念中获得启发,然而可以看作是“生活禅”观念的一种不期而然的回应,而正是从这一不期而然的回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禅”观念的时代气息。由此,我进一步地设想到:是否可以构造出“生活道家”、“生活基督”、生活哲学等观念?以此就教于学界与教界的学人与诸大德。